早前,央視新聞曾深度報道了中國自主研發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路暢車載導航設備上的使用情況,新聞內容詳盡展示了北斗的實際使用功能,并采訪了路暢科技車載導航專家對北斗導航的看法,從實用的角度顯示了北斗終端在精度和性能上都得到了巨大提升。
事實上,央視并不是第一次為北斗進行推廣,也不會是最后一次。由于央視的特殊性質,其報道的內容一直被外界認為是國家政策的風向標,這次對北斗終端的報道同樣也不例外,這也是中國北斗戰略的一個信號。
為什么要研發北斗
上世紀70年代,中國曾進行了一項命名為“燈塔”的秘密計劃,這便是中國最早期的衛星導航計劃,但由于不為人知的原因,這項計劃被取消。直到二十多年后的1994年,中國才正式開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研制,并在2000年成功發射了兩顆靜止軌道衛星,實現了區域性的有源定位導航功能,2012年實現了亞太地區的無源定位,并計劃在2020年實現全球范圍無源定位。
從最早期的導航計劃,可以看出中國對自主衛星導航的重視,要知道1970年的時候,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才剛剛升空,北斗計劃是緊接著兩彈一星工程的又一重大戰略。很多人認為北斗戰略是冷戰思維的產物,因為已經有了GPS,而且所有人都可以用,并且完全免費,沒有理由再耗費百億巨資研發一個功能上重復的產品。
事實并非如此,如果GPS是隸屬一家民營公司,或許中國研發北斗的動力沒有那么大,但GPS是由美國軍方主打研發并掌握控制權,其代表的是美國政府利益,一旦時局動蕩,GPS將會搖身變成攻擊對方的武器,從誕生之初,GPS穩定性和公正性就受到質疑。所以我們看到,不止是中國、俄羅斯在研發北斗導航系統,美國盟友歐盟、日本、印度也都有著自己的衛星導航計劃。
在此背景下,中國研發北斗導航系統具有充分理由:
一、保障國家安全
軍事力量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最直接武器,現代及未來沖突將是高科技形態下的信息戰爭,衛星定位導航以及通訊功能具有其他設備如地面基站設施所不具備的全天候提供信息服務的能力,并且在隱蔽性、安全性及穩定性上更勝其他工具多倍,這為戰場上協調各軍事力量提供了有力保障,從而為戰爭勝利創造加分項。為軍事服務,這也是北斗導航計劃誕生的初衷,GPS也是如此。
二、搶占太空資源
地球的軌道資源是有限的,在外層空間重要的同步軌道上,為了避免衛星相互干擾、撞擊,衛星必須有一定的安全間距,按照聯合國國際電信聯盟的規則,衛星頻率的使用權屬于先發射的一方。很顯然,這是發達國家制定的利己性規則,也許今天的弱國在將來某一天也擁有了發射衛星的能力,但在那一天,他會遺憾的發現地球軌道空間中已經不能能容下他們自己的衛星。所以,占位很重要,盡早發射導航衛星,就會取得更多的軌道資源。同時,占有合適的通訊頻率還可以節約系統建設過程中的許多投資,所以,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中國重大專項工程,對于維護和拓展中國空間軌道和頻率資源,具有重大意義。
三、提升國際地位
衛星導航系統的研發依然是全球最高科技代表之一,目前研制成功的僅有美國、俄羅斯、中國及歐盟,率先研發出衛星導航系統的國家也會被視為強國象征,所以自主研發北斗導航系統對于提升中國的大國形象大有裨益,也為中國獲得更多的國際話語權和標準制定者打下基礎。
未來之路
距離北斗導航系統實現亞太區域無源覆蓋已經過去了數年時間,以上三點目標已經基本達成,那么此時央視深度報道北斗導航終端又出于何種考慮呢?稍微細心一些,我們就會發現,以往央視宣傳北斗導航往往從大的方向來進行報道,比如克服了XX技術難關、突破了XX封鎖、全球第X個自主研發成功等等,而這一次是從人們實際用到的車載導航終端出發進行報道,這釋放了一個什么信號?
顯然,北斗導航接下來的重點戰略將會是民用化,民用化并非今年提出,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便印發了《國家衛星導航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中明確提出,國家衛星導航要以企業為主體,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
可以想見,為經濟服務將會是北斗導航接下來的重要使命。網絡時代,衛星導航系統在經濟活動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涵蓋了航海、航空、城市交通、安防、金融、能源等各行各業,衛星導航也越來越貼近人們的生活,幾乎每部智能手機中都集成了衛星定位導航模塊,不過,95%的衛星導航市場都被GPS所占據,北斗接下來的對手將是GPS。
在這個市場經濟主導的市場,北斗導航還能勝出嗎?GPS因為研發時間最早,經歷過長時間的發展和大范圍的應用,系統最為成熟,而更為可怕的是,GPS完全免費!
對于北斗導航來說,真正考驗的時刻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