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車電子整體市場狀況
汽車電子是車體汽車電子控制裝置和車載汽車電子控制裝置的總稱。
據產業信息數據統計,2017年全球汽車電子規模為14,568億元,預計2022年將達到21,399億元。我國汽車電子市場2017年規模為5214.91億元, 2018年市場規模增長至5584.50億元。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保有量持續增加,未來汽車電子滲透率將進一步提高,預計到2020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規模有望逼近9000億元,2022年可達到9783億元,未來五年復合年增長率可以達到10%。
就細分市場而言,2018年我國車身控制系統市場規模為4378.8億元(其中發動機控制系統1348.5億元、底盤與安全控制系統1777.9億元、車身電子控制系統1252.4億元)(見圖1),2018我國車載電子裝置市場規模達到1205.7億元。
單位:億元
圖2 2019年我國全新車型汽車電子系統滲透率占比
資料來源:立木信息咨詢
然而對于三大核心(EPS/ESC/IBS)技術領域,我國滲透率仍然較低。其中EPS(電子助力轉向)領域里,國內滲透率約在 66%,未來滲透率有望達到 80%以上;在ESC(汽車電子穩定控制系統)方面,國內的 ESC 滲透率在 55%左右,未來有望提升至 70%左右;對于處于初期階段的IBS(智能剎車系統)技術 ,新能源乘用車搭載率 15%,傳統燃油車 1%,未來新能源乘用車、傳統燃油車搭載率分別有望提升至 30%、10%;而EPB(電子駐車)市場目前滲透率約 44%,未來有望提升至 60%以上。預計到 2023 年國內 EPS(電子助力轉向)、 ESC(汽車電子穩定控制系統)、IBS(智能剎車系統)、EPB(電子駐車)市場規模分別為 398、78、57、40 億元。
而受政策驅動和客戶需求影響,車聯網和汽車安全駕駛輔助系統(ADAS)成為未來發展的兩大熱點?!?020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上發布的《智能網聯汽車技術路線圖2.0》指出,到2025年,PA(部分自動駕駛)、CA(有條件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50%,HA(高度自動駕駛)級智能網聯汽車實現限定區域和特定場景商業化應用;到2030年,PA、CA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超過70%,HA級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份額達到20%,并在高速公路廣泛應用、在部分城市道路規?;瘧?;到2035年,中國方案智能網聯汽車技術和產業體系全面建成、產業生態健全完善,整車智能化水平顯著提升,HA級智能網聯汽車大規模應用。2019年全球聯網車輛已經達到9000萬輛,到2020年預計將增加至3億輛左右,2025年則將突破10億輛。2016年我國車聯網市場規模為77億美元,2019年將近1800億元,到2020年將超2000億元;2022年或將近3000億元。在市場方面,2020年預計全球ADAS(駕駛輔助系統)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美元,復合增長率為28.09%。2020 年中國 ADAS 市場規模預期達到 963 億元,年復合增速達 52%。2020 年汽車電子技術智能駕駛系統整車滲透率有望達到 61%。
在車載導航領域,在以前前裝僅占市場的5%-10%,如今增長到60%-70%甚至更多。2018年車載導航電子地圖市場規模達到42.02億元。到2020年高精度地圖市場為120億元,到2025年將達到600億元。
無人駕駛系統同樣發展迅猛,以平均每輛車的無人駕駛系統為5萬元估算,2035年全球無人駕駛市場空間將達6000億,國內市場空間接近1500億。
車載信息娛樂系統2018年國內滲透率為60%,其余40%仍停留在CD/DCD階段。2018年全球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含顯示屏)市場空間為196億美元,折合約1300億元。預計至2023年全球市場空間可達242億美元,折合約1600億元。
而隨著汽車電子技術迅速發展,汽車半導體需求也大幅上漲,預計2020年全球車用芯片市場規模將增至430億美元。功能芯片MCU市場規模有望從2017年66億美元穩步提升至2020年72億美元。2019年全球汽車芯片市場規模約475億美元,而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還不到150億元,占比小于4.5%。目前自主汽車芯片多用于車身電子等簡單系統,進口芯片的市場份額高達95%。2019年,單車汽車芯片的成本均值約為400美元/車,到2022年有望達到600美元/車。假設2022年我國新車銷量約2500萬輛,那么汽車芯片市場可達1500億美元。2019年,中國汽車半導體產業中作為汽車重要零部件之一的IGBT(絕緣柵雙極型晶體管)芯片仍有90%以上依賴進口。
二、汽車電子市場外資、自主企業市場及發展現狀分析
目前,全球汽車電子市場中,德、日、美企業壟斷超70%,博世、電裝、大陸是國際三大巨頭,合計市場份額超50%。國內的汽車電子市場70%左右的份額被外國企業所占有,占總數80%以上的本土企業只能占30%。2018年國內汽車電子市場國產化率僅約5%,進口替代提升空間巨大。
數據顯示,我國汽車電子市場主要集中在汽車前裝市場,后裝市場的車載電子產品占有市場份額較低。目前國內汽車電子前裝車載電子市場幾乎被如德爾福、偉世通、富士通天、松下、阿爾派等外資公司壟斷。做前裝業務的自主廠商較少,僅包括東軟集團、華陽集團、德賽西威等少數車機公司。未來,前裝車機市場擁有很大的增長空間,目前的前裝市場滲透率不足 20%,市場保持穩定增速25%以上,按照一臺設備 2000 元的價格來計算,僅前裝車載導航的每年市場規模就在 100 億元以上。
據統計,我國汽車電子市場中,動力控制系統市場份額最大,占到28%;其次是底盤與安全控制系統,占到27%;車身電子市場份額占23%,市場份額最低的是車載電子,為22%(見圖3)。
單位:%
<img src="/UEditor/../../Upload/20210108062911017.jpg" name="U020201118770136591213.jpg"" oldsrc="W020201118772671491350.jpg" style="margin:10px 0px 0px;padding:0px;border:0px;width:600px;height:411px;box-sizing:border-box;color:#555555;font-family:"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outline:none;letter-spacing:0.5px;background-color:#ffffff;font-size:16px;" />
圖3 2019年我國汽車電子市場份額分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汽車電子可以歸結為兩大類,一類是汽車電子控制裝置(也叫車身電子裝置),另一類是車載電子裝置。其中車身電子裝置和車上機械系統配合使用,即“機電結合 ”。車身電子裝置,包括發動機控制系統、底盤控制系統、車身電子控制系統等。而車載電子裝置則是在汽車環境下能夠獨立使用的電子裝置,它和汽車本身的性能并無直接關系,包括汽車信息系統、導航系統、汽車音響及電視娛樂系統等。
在車身電子各個細分領域中:
國內EPS 市場國際零部件廠商占據國內大部分市場。據 2017 年數據統計,國內 EPS 市場博世華域轉向、捷太格特、NSK 合計市場份額超過 60%,其中博世華域轉向市場占比超過35%。中國自主EPS品牌易力達、 恒隆、中汽系統、豫北等企業EPS 產品銷售規模較小?! 鴥?ABS 市場仍由博世、大陸、天合、德爾福等獨資或合資企業占據主要市場,其中博世占比30%以上。國內實現技術突破的企業有限,目前代表企業有亞太股份、伯特利等。
我國EPS系統外資或合資企業處于壟斷地位,主要有:德國采埃孚、日本捷太格特、日本精工、美國天合等。至2018年,EPS電機的進口比例含合資仍達79.70%。國產EPS的代表廠商包括寧波德昌科技、福州泰全工業、株洲易力達機電、阜新德爾、安徽廣博等。
在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領域,供應商主要是德國博世、美國天合、德國大陸特維斯、日本電裝、日本愛信、美國德爾福。博世ESP 的性能最好,在行業內占據領先地位。
而在電噴系統領域,博世的電噴系統占有中國國內市場60%以上。
在車載電子系統各領域中:
車載信息娛樂系統領域,合資和自主供應商瓜分國內市場空間。偉世通、大陸、歌樂等外資企業在國內建有合資公司,深度綁定國內主機廠,占據較大份額。從事前裝車載信息娛樂系統業務的自主前三大供應商分別是華陽集團、航盛電子與德賽西威三家公司, 2018年華陽集團、德賽西威的車載信息娛樂系統對應市場市占率分別為7.6%、10.7%。
國內電子地圖領域,占據份額較多的企業分別是:四維圖新、高德軟件、凱立德、易圖通、靈圖、瑞圖萬方、城際高科等。
國內液晶儀表盤供應商則以德賽西威等公司為代表,在前裝市場主要配套自主品牌,同時新能源乘用車的發展帶動了自主供應商液晶儀表盤產品增長。大陸、偉世通等合資品牌在國內傳統車市場占據主要份額。
在芯片領域,2019年全球IGBT芯片與模組市場規模達到62.24億美元,同比增長17.4%;其中英飛凌獨占28.6%市場份額。從全球的IGBT芯片市場來看,95%以上的市場由跨國公司占據,飛思卡爾、英飛凌、恩智浦、意法半導體、銳薩、博世、美國德州儀器等占據了絕大部分市場份額,近年來消費電子芯片巨頭也開始“集體跨界”進入汽車產業,高通、英偉達、東芝等跨國芯片巨頭占據了汽車芯片市場的絕對優勢,國產IGBT產品占有率不到5%,近幾年伴隨比亞迪、華為等企業加大投入,我國自主品牌汽車芯片逐漸浮出水面,逐步填補國內汽車芯片的空白。
三、汽車電子的發展趨勢
2020年10月,國務院常委會會議通過了《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兑巹潯分忻鞔_指出:電動化、網聯化、智能化、共享化正在成為汽車產業的發展潮流和趨勢。
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規劃》明確了未來汽車產業的發展方向。汽車電子技術在未來汽車發展中的作用更加顯著。
1、汽車電子產品是軟硬件結合的嵌入式系統的總稱,目的是為了提高汽車的安全性、舒適性、經濟性、娛樂性以及智能化。由傳感器、微處理器、執行器、數十甚至上百個電子元器件及其零部件組成的電子控制系統。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和汽車控制單元的增加,汽車電子技術正向電子化、集中化、智能化、網絡化和模塊化方向發展。
2、同時我們可以看到:隨著汽車從單純的出行工具逐漸向智能移動生活空間演變,尤其是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消費者在關注汽車質量和性能的同時,對產品的健康、即時服務等智能化、數字化的需求顯著提升。汽車智能化已成為汽車產業發展最重要的潮流和趨勢,智能網聯汽車是汽車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智能汽車中的“智能”主要取決于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
3、以BAT(百度、阿里、騰訊)為首的互聯網企業、以華為為首的通信企業將成為未來汽車電子技術發展的主力。隨著汽車電子,以及相關的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內傳統零部件企業轉型步履緩慢,這種涉及汽車電子領域的互聯網企業的“跨界”引發較高關注。
4、 隨著汽車電子架構的發展和迭代,整車廠和零部件供應商之間的關系也在逐漸發生改變。目前整車廠越來越強調自己對軟件平臺的開發能力。未來,底層軟件平臺的主導權將逐步掌握在整車廠手中,這樣才能不斷突破瓶頸做到靈活轉型。
5、在涉及到安全問題的汽車電子領域,自主品牌將奮起直追。對于汽車電子來講,自主企業大都從車載電子開始切入。得益于我國在通訊領域、互聯網領域的機遇,車載電子在我國經過近30年的發展,尤其是在智能座艙、車聯網等方面跟國際一流車企的差距并不大,甚至還走在了前面。但在汽車電子安全性(車身電子)技術方面,與國外企業的差距依然很大。所以,自主品牌企業在接下來將更加注重汽車電子在安全性方面的研發,破除核心技術壁壘勢在必行。
四、汽車產業鏈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20年3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國內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形勢,提出“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世界經濟貿易增長受到嚴重沖擊,經濟發展特別是產業鏈恢復面臨新的挑戰”。
疫情暴發伊始,部分整車企業就做出供應鏈產能不足的預警,隨著疫情的發展,供應鏈環節的問題對整個汽車產業鏈的影響愈加明顯。2020年2月26日,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發布的信息顯示,2月第一周至第二周的汽車零售同比下滑92%,開局十分不利;2月第三周的汽車零售達到日均5411輛,同比增速下降83%,第三周環比第二周的零售增長32%。
對國內部分汽車制造商的相關調查顯示,約15%的受訪企業表示,疫情全球蔓延對其供應鏈影響很大,幾乎遭遇斷供;約64%的企業認為有影響,但在可控范圍內;約18%的企業反饋影響較小。有業內人士認為,疫情全球持續蔓延對于國內整車及零部件供應鏈穩定或造成較大影響,關鍵零部件面臨斷供風險。如變速器、發動機及車身附件等零部件進口金額較大,對外進口依賴度高。
在疫情沖擊下,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零部件供應鏈基地,對全球汽車工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鏈在核心配件環節和共性技術領域的短板也被不斷放大。自主汽車零部件龍頭企業應牢牢把握全球汽車零部件供應鏈體系重構的產業機遇,加大產業重組力度、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取消生產資質買賣、限制政府財政托底、刺激企業戰略重組,全面推動中國汽車工業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尤其是在關鍵核心零部件領域和“卡脖子”技術領域積極探索整合重組模式,通過行業聯合,在自動變速器、電驅動系統等領域打造多家具有全國乃至全球競爭力的先進企業,以應對海外供應鏈的斷裂風險。同時,自主品牌車企也應進一步加大同核心零部件龍頭企業的合資合作力度,持續優化整零協同關系,構建其產業資源生態網絡,保障供應鏈體系的穩健。
汽車電子供應鏈的建設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方面要考慮正常情況下供應鏈體系的建設,另一方面要考慮“黑天鵝”突發事件出現后如何能夠采取有力的措施。具體來看,首先,要考慮供應鏈體系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根據風險應對的措施選擇相應的供應商。其次,對新能源汽車供應鏈特別重要的上游原材料、芯片以及高端制造設備等,企業不僅要投入研發建立自己的供應鏈體系,同時還要有相應的備份。經此一“疫”,國家產業政策應該在產業鏈安全方面提前謀劃,確保系統供應鏈更加安全,使得整個產業的發展不會受到某一個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外資和自主車企都在強化供應鏈靈活性與安全性,逐步將本土優質供應商納入配套體系,加速關鍵零部件的深度國產化。
在產業鏈合作中,企業和企業家們需要誠信和契約精神,要按照約定的條件和需求做好自己的工作。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成為產業鏈上重要的一環,推動產業鏈的發展。只有這樣不斷強化企業技術創新,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向產業鏈高端攀升,才能在關鍵時刻經受考驗,發揮作用,切實保供應鏈的穩定。
要打造安全可靠的汽車供應鏈,整車廠和供應商應分工協作共同承擔以分散風險。從國家和產業層面來講,我國自主車企應把基礎打好、把技術搞好,當突發事件來臨之時,抱成一團相互協作以抗擊風險。
對于供應鏈體系的建設應該從三個方面考慮,一是國家從頂層設計方面進行產業政策支持;二是整車廠要有長遠可控打造自身產業鏈的想法;三是汽車電子企業要真正有所作為,做好前期的基礎工作等等,一旦機會來了就能抓住,這樣才能形成良性互動,加快補齊產業鏈的短板。
五、對汽車電子發展中的問題思考
隨著汽車電子技術和市場需求的不斷發展,汽車電子在汽車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發重要,市場前景廣闊。國內汽車電子面臨起步較晚,市場占有率低的現狀,如何搶占技術制高點,如何增強整體競爭力和市場覆蓋度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國內汽車電子市場大部分領域被跨國或合資企業所占據,國內汽車電子市場國產化率比較低,自主企業替代進口和提升的空間巨大,在部分領域例如車載導航、車載信息娛樂系統中,自主品牌有自身的優勢,并且已經占據了一定的市場空間。自主汽車電子企業如何應對進一步的技術發展和市場挑戰,如何提升自身技術水平,擺脫目前的“有市場 無份額”尷尬局面,值得重視和思考。
對于當下汽車電子發展的大趨勢,自主企業在未來面臨的機會要大于挑戰。像芯片等核心技術,需要自主企業從戰略的角度去考慮,不能被“卡脖子”。汽車工業發展到今天,越是朝著“深水區”前進,越是要真正把核心技術掌控在自己手里。企業的發展,一定要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在經營決策、供應鏈管理、生產組織、銷售售后、人力后勤等方面查漏補缺。同時,疫情來襲,用戶對于產品的需求也可能發生變化,比如在車輛空調系統、車門系統、車窗系統以及智能化的乘員健康監測等方面,企業要真正做到以市場為導向。
現在很多自主車企特別是以新能源為代表的車企,已經在原本的車身電子架構上實現了“超車”。雖然我們在車載電子方面取得了優勢,但當下依舊有兩個痛點需要解決:第一,對汽車電子架構底層的認知不夠深刻,缺少自研芯片的能力;第二,對車身電子尤其是車身安全相關架構的理解還需要更加深入。
從整車廠的角度來講,要和供應商聯合起來,抱團進步,共同前進。供應商要理解整車廠的用心,真心實意投入,雙方聯合起來一起成長,作為彼此的戰略合作伙伴,同甘共苦。此外,人才是關鍵,尤其要重視軟件人才的培養。自主車企一定要把汽車行業的基礎技術做好。